这回,韩国终于尝到了“文化碰瓷”翻车的滋味。
据多家媒体7月19日报道,韩国一口气申遗的五项非遗项目,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“待撤销名单”。理由非常扎实:证据不足,历史存疑,传承链断裂——说白了,就是编不下去了。
这不是小事,而是一次系统性的文化溃败。过去十几年,韩国为了“文化输出”做尽了动作,从泡菜到端午祭,从大木匠技艺到农乐舞,什么有热度、什么能带流量,就往自己身上贴。哪怕证据薄弱,历史牵强,也敢堂而皇之打包成“本国国粹”申报世界非遗。
可这一次,不灵了。
泡菜,不是你家的“金字招牌”韩国人最引以为傲的泡菜,这次是栽得最惨的一个。
他们说自己“有千年历史”,泡菜是韩民族“祖传的味道”。可中国北魏的《齐民要术》早在1500年前就详细记载了“作菹法”,马王堆汉墓里出土的腌菜坛子更是把这个历史往前推了几个世纪。
展开剩余75%对比之下,韩国最早的泡菜记载来自16世纪,制作方式、原料配比、发酵方法全都有参考痕迹。文化遗产鉴定中心提交的137项证据里,泡菜起源的考古实物和文献记录密密麻麻,让人一眼就看出“祖源在哪”。
对不起,泡菜你可以吃,但不能据为己有。
端午祭,你那不是“传承”,是“演出”2005年,韩国“江陵端午祭”抢先申遗成功,曾引发舆论哗然。韩方声称这是本土萨满信仰的体现,和中国无关。
现在看,这话说得未免太急太满。
湖北出土的傩戏面具早你们上千年,图腾纹饰和江陵祭祀道具高度相似。更别说《史记》《荆楚岁时记》等典籍早就对端午祭祖、竞渡、祈福有系统记载。
你说你独有,结果你祖宗的面具图样都在别人的地层里。
这不是文化传承,这是自说自话。
你模仿的,恰好是我们的“规范书”最“离谱”的,是韩国申遗的大木匠技艺。
这门技艺被韩国人包装得极其玄乎:什么“手工帝国”“王宫技术”……一听就很“古”,一看就很“厚”。
可中国学者一比,27道工序,有19道和宋代《营造法式》一模一样。不是“近似”,而是分毫不差——连榫卯角度、木梁比例、工具名称都照搬。
你说你是本土原创,那我们想问一句:你是穿越了吗?
联合国终于下场,“学术碰瓷”被正名今年5月,中国文化遗产鉴定中心正式向联合国提交137项确凿证据,直接指出韩国五项非遗项目存在“文化溯源不清”“传承链不完整”“与周边文明高度同源”的严重问题。
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不是吃素的,一看材料,再对照韩国匆忙提交的申辩——漏洞百出,自相矛盾,干脆将这五项一并列入“待撤销名单”。
给你补材料的机会了,结果连“独立传承证据”都拿不出来。
文化不是短视频,不能靠剪辑出圈;非遗不是流量密码,更不是谁抢先注册谁就赢。
抢文化,不如尊重文化韩国申遗的崩塌,是一次文化认知的回正。过去十几年,它太习惯于用“民族叙事”包装“文化拿来”,哪怕是借来的,也要贴上“自创”的标签。
但真正的文化不是靠说的,而是代代传下来的实物、文献和风俗。这些东西,骗得了一时,骗不了世界。
今天,联合国给出这张“待撤销名单”,不是终点,而是一个警告:
尊重文化的源头,是对文明最起码的敬意。
泡菜可以共享,但不能剽窃;端午可以共庆,但不能篡改。文化不是你家的“包装纸”,而是全人类的文明脉络。抢不来,改不得,玩不起。
韩国,别再玩这一套了。
文化,讲的是“传承”,不是“包装”。
发布于:广东省在线配资服务,股票杠杆炒股平台,线上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