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甘膦作为一种高效、广谱的内吸传导型灭生性除草剂,在农业除草中应用广泛。但单一使用时,易受杂草种类、生长阶段及环境条件影响,除草效果可能受限。通过科学混配,可显著提升其除草速度、扩大杀草谱、增强抗雨水冲刷能力,实现“效果翻倍”。以下为经过实践验证的高效混配方案及关键技术要点。
一、草甘膦与不同类型药剂的高效混配方案
(一)与触杀型除草剂混配:提速增效
- 草甘膦+百草枯(或敌草快):草甘膦通过内吸传导杀灭杂草根系,百草枯(敌草快)则快速触杀杂草地上部分,二者结合可解决草甘膦见效慢的问题,尤其适合处理已生长茂盛的杂草,减少杂草再生风险。
- 注意事项:需严格控制百草枯(敌草快)用量,避免因触杀过快影响草甘膦向根系传导;施药后需保证2-4小时无雨。
(二)与土壤封闭型除草剂混配:延长控草期
- 草甘膦+乙草胺(或异丙甲草胺):草甘膦杀灭现有杂草,乙草胺(异丙甲草胺)在土壤表面形成药膜,抑制后续杂草萌发,控草期可从单一草甘膦的2-3周延长至1-2个月,适合果园、荒地等需长期控草的场景。
- 注意事项:混配时需根据土壤质地调整封闭药剂用量(沙质土减量,黏质土适量增量);施药后避免立即灌溉,以防破坏药膜。
(三)与针对性除草剂混配:破解抗性杂草
- 草甘膦+2,4-滴丁酯(或氯氟吡氧乙酸):针对阔叶杂草(如马齿苋、播娘蒿)与禾本科杂草混生的地块,草甘膦主攻禾本科杂草,2,4-滴丁酯(氯氟吡氧乙酸)增强对阔叶杂草的防效,尤其对草甘膦敏感性较低的阔叶杂草效果显著。
- 草甘膦+精喹禾灵(或高效氟吡甲禾灵):针对芦苇、牛筋草等抗性禾本科杂草,精喹禾灵可增强对杂草叶片的渗透能力,促进草甘膦吸收传导,提高除草彻底性。
二、草甘膦混配关键技术要点
(一)严格把控混配比例
不同杂草种类、生长阶段对药剂敏感性不同,需按“主药为主、辅药为辅”原则调整比例。例如:
- 防除一般杂草:草甘膦(有效成分)与辅助药剂比例通常为3:1至5:1;
- 防除抗性杂草:可适当提高辅助药剂占比,但需确保不超过推荐安全用量(参考药剂说明书)。
(二)优化施药条件
- 施药时期:选择杂草生长旺盛期(多数杂草3-5叶期)施药,此时杂草叶片吸收能力强,传导效率高;避免在高温强光(≥35℃)或低温(≤10℃)时施药,最佳温度为15-25℃。
- 施药方法:采用定向喷雾,确保药剂均匀覆盖杂草叶片(以叶片湿润但不滴落为宜);对株型高大的杂草,可适当增加喷雾量,重点喷施叶片背面(气孔密集,吸收更快)。
(三)注意药剂兼容性
混配前需进行“小试”:将两种药剂按比例混合,观察是否出现沉淀、分层或气泡,若有则说明兼容性差,需添加助剂(如有机硅增效剂)改善,或更换混配组合。
三、混配禁忌与安全提示
1. 避免与碱性药剂(如波尔多液、石硫合剂)混配,草甘膦遇碱易分解,降低药效;
2. 严格遵循“二次稀释法”:先将草甘膦用少量水稀释,再加入已稀释的辅助药剂,搅拌均匀后施药,确保药剂混合均匀;
3. 施药时做好防护(穿戴手套、口罩),避免药剂接触皮肤;施药后及时清洗施药器具,剩余药液需妥善处理,避免污染水源。
通过科学选择混配方案、严格把控施药技术,草甘膦的除草效果可得到显著提升,既能高效解决杂草问题,又能降低用药成本。实际应用中,需结合杂草种类、地块环境灵活调整,必要时咨询当地农业技术人员,确保安全高效。
在线配资服务,股票杠杆炒股平台,线上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