演出大厅的灯光缓缓亮起,一个身材瘦小、步履缓慢的老人拄着拐杖走到舞台中央。她没有开口说话,而是缓缓举起手中的花篮,动作娴熟、干净利落,眼神瞬间变得坚定。台下,一群年轻学员屏住呼吸,盯着她的每一个细节。这个场景,发生在2024年的北京,中国戏曲学院的排练厅里。老人名叫刘长瑜,82岁的她依旧亲自示范“提篮”“卧鱼”的动作,和半个世纪前舞台上的李铁梅一模一样。
1963年,北京京剧团筹备排演现代京剧《红灯记》。当时的刘长瑜只有21岁,个头不高,面容清秀。那时候,很多人觉得她的出身“不够红”,也没有背景,不可能挑大梁。刘长瑜从小在北平的大户人家长大,是家中三姨太所生,兄弟姐妹众多。父亲因生意破产,家境迅速败落。童年的刘长瑜经常偷偷在家听留声机上的唱段,自学歌词,反复模仿唱腔。她从未接受过系统训练,却展现出极高的天赋。为了学戏,她背着家人偷偷报考戏曲学校,凭借灵敏的身段和过目不忘的记忆力,顺利考上,拜入名家门下。
进入戏校后,她每天练功到深夜,手上常常磨出血泡,腿也被拉得青紫一片。她师从荀慧生等名师,学习旦角的表演。荀派讲究眼神和细腻的身段变化,这些都被她一一记在心里。其他学生练功时偶尔偷懒,她却从不敢停。刘长瑜清楚,自己没有背景,唯有靠真功夫才能站稳舞台。
展开剩余82%排《红灯记》时,她几乎每天都泡在排练厅。导演要求她表现出李铁梅既要有少女的天真,又要有革命者的坚定,这对任何演员都是极大的考验。刘长瑜反复琢磨每一个细节,从眼神到走路的步幅都要符合人物身份。有人说她太拼命,嗓子哑了还坚持唱,脚崴了仍然不请假。1964年,她终于凭借扎实的功底、细腻的表演打动了所有人,成为这部剧的唯一女主角。
电影版《红灯记》1971年上映后,李铁梅的形象迅速传遍全国。那时候,人们买到的火柴盒、暖水瓶、搪瓷杯上,印的都是刘长瑜饰演的李铁梅。小辫子、花篮、坚定的眼神,成了那个年代无数人心中的偶像。她的扮相被称为“全民闺女”,观众一提起李铁梅,脑海里浮现的就是刘长瑜的脸。
舞台上,刘长瑜是被万人追捧的头牌,鲜花和掌声似乎永远围绕着她;生活里,她却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。第一段婚姻,她与丈夫刚刚新婚三个月,对方就查出了肺癌。那时的她正处于事业上升期,剧院的排练安排得紧凑,她常常一边排练一边担忧病房里的丈夫。排练一结束,她就急匆匆跑回医院,陪伴在病床前。丈夫日渐消瘦,但眼神里始终有光。临终前,他握着她的手,声音微弱却坚定地说:“好好唱你的戏,不要停。”那一刻,她的泪水止不住地涌出,却强忍着悲痛继续站上舞台。每一次唱到动情之处,泪水都会悄悄打湿戏服,但她始终没有让观众看到一丝破绽。
第二段婚姻,她遇到了白继云。不同于舞台上的光鲜,白继云选择退居幕后,用最平凡的方式支持着刘长瑜。他没有太多浪漫的语言,却用行动默默守护妻子,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家庭和照顾她的事业上。每当她夜晚归来,家里总是亮着一盏温暖的灯。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,却有最坚实的陪伴,这份理解和支持,让刘长瑜能够无后顾之忧地继续追求艺术。
成名并没有让刘长瑜停下追求的脚步。她始终认为,每一个角色都要用心去演,不能千篇一律。她提出“一人千面”的理念,主张同一个人物,不同演员可以演出完全不同的味道;而同一个演员,也应该用不同的视角去塑造角色。她在舞台上挑战了多个性格迥异的角色,从天真烂漫的少女到成熟坚韧的少妇,从温婉柔情的女子到刚烈果敢的英雄,形象百变,演绎得入木三分。观众常常惊讶于她的跨度,明明是同一个演员,却能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。刘长瑜用自己的实践证明,京剧角色并非固定的模版,而是一种可以无限延展的艺术生命。
时间进入1990年代,刘长瑜逐渐淡出表演舞台。那时她已经是全国知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,却选择将更多时间留给教学。她走进中国戏曲学院,也去过中国京剧院青年团,带着年轻演员一遍遍排练。有人记得,她即便腰腿疼得厉害,仍然坚持亲自示范动作。学生模仿不出来的细节,她一遍又一遍纠正,哪怕手抖得厉害,也要示范到位。
2020年疫情期间,许多人无法到剧院学习,排练被迫中止。刘长瑜没有选择停下,她把排练厅搬到了手机屏幕前。在家里,她把客厅清出一块空地,支起一部手机,面对镜头开始教学。那天,她戴着老花镜,头发花白却整齐地挽在脑后,一身简单的练功服。
镜头前的她,一招一式拆解动作,细到手腕的角度、步伐的重心。她示范“提篮”的手型,动作干净利落,仿佛一瞬间又回到了几十年前舞台上的李铁梅;她做“卧鱼”的身段时,腰身依旧挺直,眼神凌厉。那一刻,屏幕前的学生们仿佛亲眼看见一位老艺术家,把一生的功底都倾注在每一个动作里。
她一边做示范,一边看着屏幕指出问题。虽然网络信号时断时续,画面偶尔卡顿,她却没有一丝不耐烦。学生的身段不到位,她皱起眉头说:“腰要压下去。”有人眼神空泛,她立刻提醒:“眼神要走上去。”唱腔气息不稳,她示范一遍又一遍:“唱词的气息再稳一点。”她用尽可能简单的语言让学生理解,甚至会自己蹲下、翻身,亲自示范每个细节。学生们在屏幕另一端练得大汗淋漓,而她自己也汗湿了练功服,却从未说一句累。
在那段特殊的时期,刘长瑜坚持每周直播教学几次,每次都要持续几个小时。学生们有的来自戏曲学院,有的来自地方剧团,甚至还有外地的小演员。她从不敷衍,无论学生是谁,只要动作不到位,她就耐心纠正。学生们说:“刘老师太严了,眼神像能看穿你所有的小动作。”但每次结束,大家心里只有感激,因为他们知道,这种严,是对艺术的负责。
多年来,她培养了无数年轻演员。耿巧云、管波等如今已成为剧院的中坚力量。回忆起刘老师的课堂,他们总是说:“她太严了,但我们心里感激。”课堂上的她,哪怕只是一个抬手的细节,也要求精准。她常常说:“京剧的美在细节,你哪怕只差一点,观众看出来的就是完全不一样。”这种近乎苛刻的标准,让很多学生起初不适应,但正是这种训练,让他们在舞台上真正站稳脚跟。
刘长瑜不只在课堂上严苛,在复排剧目时,她更是亲力亲为。2024年,她担任经典剧目《苏小妹》的复排艺术指导。那段时间,她几乎每天都待在剧场里。舞台上,演员们唱念做打;舞台下,她坐在角落,一双眼睛盯得极紧。演员一个动作到位,她眼里立刻闪出笑意;有人身段不到位,她立刻起身亲自示范,哪怕腰腿疼得厉害,也毫不含糊。她的声音依旧铿锵:“这个眼神要跟观众有交流。”“步伐轻一点,不要重脚。”每个细节,她都要求做到最好。
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,刘长瑜肩上的责任很重。几十年来,她不仅在舞台上闪耀,更用全部心力去把这门艺术传递给年轻一代。她知道,京剧不能靠噱头,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用真功夫去守护。为了保持状态,她即便年过八十,仍坚持每天练功。清晨的排练厅,她独自压腿、走台步,声音在空旷的房间里回荡。有人劝她:“您都这个年纪了,可以休息了。”她总是笑笑,说:“功夫这东西,一停就荒废。”
她从未停止过这种执着。无论是舞台上的演出,还是幕后教学,她都一丝不苟。许多学生说,看着刘老师练功,他们才真正明白什么叫“艺术生命”。在刘长瑜的眼里,京剧不是职业,而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她曾说:“我这一辈子,就是唱戏。戏是我的命。”
灯光再次打在舞台上,那双曾经印在无数火柴盒上的眼睛依旧坚定。刘长瑜用一生守住京剧这束光,把它照亮给更多人看。
当她站在舞台中央,灯光打在脸上时,那种神情依旧熟悉。曾经印在火柴盒上的李铁梅,依旧举着花篮,守护那束光。刘长瑜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坚守,也用自己的方式把那束光照进了无数人心里。
发布于:山东省在线配资服务,股票杠杆炒股平台,线上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