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常常重复,却又带着几分讽刺。
三国时代,诸葛亮一心一意帮助刘备和他的儿子,留下了美好的名声;而在民国动荡的年代,同样聪明的杨永泰,却把所有的智慧都用在了蒋介石身上,结果得到了“毒诸葛”的评价,褒贬不一。
这位来自广东的天才,十七岁就考中了秀才,后来去了日本读书。回国后,他因为写得一手尖锐的文章而在新闻界名声大噪。他先后加入了孙中山的队伍、滇系军阀的阵营,还和桂系的李宗仁有过合作,但因为他的观点太先进,性格又有些孤傲,所以经常被人冷落。
直到遇到蒋介石,杨永泰的计谋才有了用武之地——但这地方上演的大多是勾心斗角的政治游戏。
他帮助蒋介石打击反对势力,制定了以政治手段为主、军事行动为辅的对付共产党的策略,但这让他与CC系的人产生了深深的矛盾。
1913年夏天,广州的一间法政专门学校的教室里,杨永泰用力把手中的《民立报》拍在了桌子上。
荒唐!宋教仁被刺杀才过去四个月,袁世凯就迫不及待地想解散国民党,这哪里像是一位大总统,简直就是民贼!杨永泰的脸因为愤怒而微微泛红,他才三十岁。
"杨老师小心说话!"一名学生紧张地朝窗外瞥了一眼,"听讲学校里已经有盯梢的了..."
杨永泰冷笑了一下说:“我杨畅卿做事光明磊落,何惧那些小人?”虽然嘴上这么说,但他心里清楚,在广州的日子可能不会太长了。
果然,三天后,校长对他委婉地说,政府认为他的教学内容"过于激进"。
"杨老师,我接下来..."学生陈济棠站在门口,话到了嘴边又停下了。
天下的地方很大,总能找到一个安身之所。我去上海,是为了跟孙先生一起重建革命队伍。
陈济棠想了想,低声说:“听说孙先生现在主要依靠朱执信和胡汉民这些人,你去了……”
杨永泰的手停了一下,然后装作没事的样子关上了箱子,说道:“治理国家,哪里是靠一朝一夕的事情呢?”
在上海的法租界里,杨永泰住了五年的小屋又窄又潮。
1920年的春天,杨永泰终于等到了机会。滇系军阀李根源到上海招揽人才,通过朋友的介绍,两人在霞飞路上的咖啡馆见面了。
李根源用浓厚的云南口音问道:“杨先生,您对西南那边的情况有什么看法?”
杨永泰慢条斯理地喝了一口咖啡,说道:“李将军,我直言不讳,滇军要想长久发展,必须做出改变。现在民众已经觉醒,单靠武力统治已经行不通了。”
李根源皱了皱眉头:“哦?请详细说说。”
杨永泰伸出三根手指说:“第一条,要整顿军队纪律,赢得老百姓的支持;第二条,要发展教育,培养更多的人才;第三条,要和桂系搞好关系,一起发展。”
李根源哈哈大笑,拍着杨永泰的肩膀说:“畅卿果然才智过人!不如跟我去云南吧,我保证让你当个省政府秘书长!”
杨永泰心里一惊,注意到李根源眼里闪过一丝精明的光。他暗暗提高警惕,礼貌地拒绝说:"谢谢将军的好意,给我几天时间考虑一下。"
三天之后,杨永泰从报纸上得知李根源的手下在云南镇压学生运动的消息,心里暗暗庆幸自己没有一同前往。他站在窗前,望着外滩方向霓虹灯闪烁的景象,低声说道:“好鸟会选择合适的树木筑巢,贤臣也会选择明主效力……”
1924年,杨永泰来到广西,加入了新桂系的领袖李宗仁的阵营。在南宁的省政府办公室里,李宗仁随意地翻阅着杨永泰提交的《统一两广计划》。
"杨先生真是文笔好啊。"李宗仁合上文件,脸上带着一丝微笑,"但现在最重要的还是训练军队和筹集军费,这些长远的计划..."
杨永泰心里一紧,但脸上不动声色地说:“德邻公,正因为现在情况困难,更得提前准备。广东的陈炯明野心勃勃,如果不早点解决,将来会成为大问题。”
李宗仁挥了挥手说:“这件事咱们以后再说吧。杨先生刚到,先去教育厅那边帮忙怎么样?”
杨永泰走出省府大门,忍不住仰头长叹。天空乌云密布,眼看就要下大雨了。
1928年的春天,北伐军占领了上海。杨永泰在《申报》上发表了一篇文章《论战后政局整理》,这篇文章引起了政学系重要人物黄郛的注意。后来,在别人的介绍下,杨永泰和黄郛在黄郛位于法租界的一座公馆里见面了。
"畅卿兄的文章真是一针见血。"黄郛接近五十岁,长相斯文,说话时带有浙江腔调,"尤其是关于减少军阀的建议,跟蒋总司令的想法非常一致。"
杨永泰心里一惊,小心回答说:“膺白先生您太过奖了。我只是一个读书人,说的不过是空话罢了。”
黄郛笑着摇摇头说:“蒋公非常渴望得到人才,像畅卿兄这样的能人,如果在民间埋没了,真是太可惜了。”他低声说道,“实话告诉你吧,冯玉祥、阎锡山这些人表面上听中央的,实际上心里打着各自的算盘。这事儿让蒋公日夜都担心。”
杨永泰眼神一亮,随即平静下来:"如果您不嫌弃,我愿意尽力帮忙。"
一个星期后,杨永泰来到了南京黄埔路蒋介石的官邸,在书房里第一次见到了这位威震四方的北伐军总司令。蒋介石穿着一件朴素的灰色中山装,眼神锐利,用带着宁波口音的官话问道:“我听说膺白说你对裁军问题有不少独到的看法?”
杨永泰深深鞠了一躬,说:“总司令请明察。我认为,对付冯、阎这些人,用武力解决并不是最好的办法。”
“哦?”蒋介石扬了扬眉毛,问道,“那最好的办法是什么?”
杨永泰从包里拿出一份手稿,对总司令说:“这是关于政治削藩的计划,请您过目。”
蒋介石接过来看了看,越看越觉得吃惊。这份计划仔细分析了各个派系之间的矛盾,提议用“编遣会议”的名义,实际上是为了分化和削弱他们。更巧妙的是,里面还设计了一系列计策,让军阀们互相猜疑,自己乱了阵脚。
“妙!妙!”蒋介石拍桌赞叹,“杨先生真是当代诸葛亮!”他站起来握住杨永泰的手,“不知道先生是否愿意担任总司令部秘书的职务?”
杨永泰努力压制内心的激动,恭敬地回答说:“愿意为总司令效力。”
从那时起,杨永泰正式成为了蒋介石的核心团队成员。他在1929年的编遣会议上提出的“政治为主,军事为辅”的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。当时,冯玉祥和阎锡山互相猜疑,最终都被蒋介石逐一解决了。杨永泰也因此得到了快速的晋升,不到一年时间就成为了军事委员会的秘书长。
然而,随着权力的增长,背后的各种争斗也逐渐显现。1931年夏天,在庐山军官训练团的一次秘密会议上,杨永泰第一次遭到了公开的反对。
杨秘书长提出的“三分军事,七分政治”的剿共策略,未免过于书生气。国民党组织部部长陈果夫推了推金丝眼镜,语气轻蔑地说:“共匪猖獗,非重兵围剿不能根除。”
会议室里静悄悄的。大家都知道,陈果夫和他的弟弟陈立夫领导的CC系在党内最有势力,连蒋介石都得给他们几分面子。
杨永泰从容地站起来说:“果夫先生,孙子曾说‘上兵伐谋’。江西那里山高林密,单靠军事围堵效果不佳。我们应该先推行保甲连坐制度,切断共匪与百姓的联系,然后再实施经济封锁...”
“空谈误事!”陈立夫突然插话,“共党最擅长煽动百姓,你那些花里胡哨的主意有什么用?”
蒋介石轻轻咳嗽了一声,全场顿时安静下来。他环顾四周,慢慢说道:“周主席的计划正中下怀。剿灭共产党的行动,不仅需要军事手段,还要赢得民心。就这么定了。”
会议结束后,杨永泰独自一人在庐山的宁静小路上漫步。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。他心里明白,虽然这次赢了,但和CC系的人算是结下梁子了。
“杨秘书长,您慢点走。”背后传来一个温和的声音。杨永泰转过头,看见政学系的负责人张群正快步向他走来。
“岳军兄。”杨永泰微笑着举手致意。
张群走在他的旁边,小声说:“畅卿,陈氏兄弟不会轻易放过你。你在南昌行营的时候要多加小心。”
杨永泰望着被云雾包围的远山,微微一笑说:“只要对国家有利,个人生死又算得了什么,怎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?”
张群摇了摇头,叹了口气说:“你啊,还是当年那个敢跟袁世凯对着干的杨畅卿。”
1932年,杨永泰担任南昌行营秘书长,主要负责对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军事封锁。他大力推行保甲制度,并组织地方民团,同时实施“三光政策”,试图彻底切断红军与当地百姓的联系。这些举措确实给红军带来了很大的困扰,也让杨永泰获得了“毒诸葛”的恶名。
在一个秋天的晚上,深秋时节,杨永泰正在南昌的办公室里审阅文件,这时,他的秘书急急忙忙地走进来说:“主任,刚刚得到消息,毛泽东的队伍正往西边移动。”
杨永泰放下毛笔,走到军用地图前仔细看了一会儿,忽然一拍桌子:"不好!他们打算向西突围!快,命令何键在湘江设防!"
但是已经来不及了。红军冲破了层层阻拦,开始了著名的长征。杨永泰站在露台上,望着满天的乌云,第一次感觉到了无力。
秘书轻轻地对他说:“蒋总司令来电话了。”
杨永泰深呼吸了一下,然后转身走进了办公室。他知道,迎接他的将会是一场激烈的争论。
数字六,常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意义和联想,在不同的文化和情境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。它可以代表一个序列中的第六个元素,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组数字之一。无论是数学中的应用,还是象征意义的表达,六都展现出了它独有的魅力。
天色已晚,南京总统府里还亮着灯。蒋介石站在窗前,双手背在身后,眉头紧皱地看着外面的黑夜。这时,背后传来轻微的敲门声。
蒋介石头也不回地说:“进来。”
门被推开,杨永泰手里拿着一堆文件,轻松地走进来。“委员长,都这么晚了,您还在因为那些军阀的事操心吗?”
蒋介石转过身,脸上带着一丝疲倦的微笑说:“畅卿啊,这些军阀就像野草一样,刚除掉一茬又会长出一茬。像桂系、阎锡山、冯玉祥这些人,个个都很难对付。”
杨永泰微微一笑,把文件放在桌上。“主席,单靠武力解决不了这些问题。我有个想法,不如先给他们一点甜头尝尝。”
“哦?”蒋介石眉毛一挑,示意他说下去。
我们可以先给那些军阀头目升官进爵,让他们放松警惕。比如给冯玉祥个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虚职,再慢慢削弱他们的兵权。杨永泰眼睛一亮,"至于桂系,他们与委员长积怨已深,必须重点打击。"
蒋介石点点头,若有所思地说:“张学良那边呢?东北军可不能小看。”
张学良性子急,咱们直接对抗不是个好办法,还是用温和的方式应对比较好。杨永泰靠近一点,小声说道:“我觉得应该派人悄悄和他接触,用高官和财富诱惑他。只要他不站在我们对立面,我们就能够集中精力对付其他的对手。”
七
几个月过去了,在南京一家高档餐厅内,杨永泰正和几位国民党老前辈把酒言欢。酒至半酣,一位长者轻拍他的肩头,笑道:“永泰兄,你那‘七分政治,三分军事’的计策真是巧妙!如今那些军阀都规矩多了。”
杨永泰笑着摆摆手说:“这都是委员长领导得好。不过光这样还不足以完全稳定局面。”他放下酒杯,认真地说:“我打算在党内开展一次整风运动,把那些贪污腐败的人清理出去。只有赢得了民心,才能真正稳固政权。”
“可是……”另一位官员显得有些为难,“这样做可能会得罪很多人。”
杨永泰冷笑了一下,说:“干大事的人不会被小事束缚。为了党的未来,有些牺牲是必要的。”
1934年的一个早晨,杨永泰正在办公室里看文件,副官急匆匆地走了进来,说:“杨部长,前线有好消息,红军不得不离开了鄂豫皖地区!”
杨永泰突然站起来,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。“好!立刻加强围剿,不能让他们有机会喘口气!”他走到地图前,用力指了一下江西的位置,“通知前线的将领们,要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同时下手。一方面要加强宣传,另一方面要缩小包围圈。”
随着杨永泰的权力越来越大,政治圈里的风波也开始增多。一天深夜,陈果夫的家里,几位重要人物正在秘密会面。
杨永泰现在权势很大,再这样下去,我们都要被他踩在脚下了。一个秃顶男子气愤地说。
陈果夫慢慢品尝着茶,说道:“急什么呢?委员长最不喜欢的就是谁一个人太强大了。”他笑了笑,意味深长地说,“我已经跟委员长提过,是时候让杨部长换个岗位了。”
八月份
1936年深秋,汉口码头细雨蒙蒙。杨永泰正准备登船赴任新职,副官撑伞跟在一旁。“部长,这次调任湖北,恐怕...”副官欲言又止。
杨永泰看着江面上混浊的水流,微微一笑说:“政治就是这么回事,有高潮也有低谷。但只要对国家有益,去哪儿都一样。”
就在这时,一声枪响打破了雨幕。杨永泰身体一震,缓缓倒下。副官惊恐地喊道:“有刺客!快抓住他!”
在一个混乱的场面中,一个黑影被警卫按倒在地。垂死的杨永泰望着灰蒙蒙的天空,嘴唇微微颤动,仿佛想说什么,但终究没有发出声音。
蒋介石听到这个消息后,在办公室里非常生气,大声命令道:“查!一定要查清楚!不管是黄埔系还是CC系,一个也不能放过!”然而,当他一个人的时候,却望着墙上杨永泰的照片,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。
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,快来关注~点此关注我~
在线配资服务,股票杠杆炒股平台,线上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